Skip to content

图书馆排架体系

任延华 edited this page Apr 12, 2018 · 2 revisions

下面是一个图书馆联盟管理中心对其成员馆的排架体系建议,供行内人士参考:


管理中心根据图书馆专业知识经验和行业发展趋势,对成员馆的排架体系建立和维护提供建议,在索取号形态这个技术环节,推荐使用刘湘生先生主编的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作为同类书区分号依据。

图书馆排架要依照稳定的方式进行,这种排架方式称为排架体系。一个图书馆可以采用多种排架体系,但最好以书库、阅览室作为基本单位,也就是说同一个书库要采用同一个排架体系;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更换了排架体系,并且对老书不做重新赋予索取号的加工,那么老书和新书是不允许放在同一个书库的。

排架体系的核心是索取号(也称为索书号或排架号)定义。索取号是图书排架的依据,图书按照索取号的字顺在书架上排列。索取号的构成,一般最简单的索取号是两行,第一行是分类号,第二行是同类书区分号(也称为书次号)。

分类号最普遍的就是采用中图法类号。也有一些老图书馆采用人大法、科图法等分类号。为了准确表达索取号第一行的分类号,和图书目录卡片根查项的“分类号”(或者CNMARC 690字段的分类号)的区别,索取号第一行的这个分类号可以精确称为“索取类号”。索取类号从分类号而来,但部分小型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方式对号码进行了截断处理。

同类书区分号,目前最常见的有种次号,著者号两类。著者号又分为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卡特表(西文图书常用),四角号码等几种。对于中小学图书馆,中心建议使用著者号。

种次号的取号原理,是针对索取号第一行相同的图书,按照购买或者入馆流程的偶然顺序,给顺次分配一个从小到大的数字。这是大原则。细节上,很多图书馆还要根据各种情况给这个数字添加一个附加号部分,各个图书馆对附加号的规定也略有差异。从这个原理可以看出,每个图书馆在取号的时候,很难和其他图书馆的同一本书一致,这是种次号的最大缺点。

种次号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取号过程必须要确知同一排架体系内所有“同索取号第一行”的其他图书的种次号,以便正确发生当前最大号,流程比较复杂,比较容易出现纰漏。外包商如果不直接使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加工,基本无法进行取号。

而著者号是根据图书书目信息中的著者字符串根据一定算法来取号的,只需要获知著者字符串即可取号,加工非常单纯简便,外包商可以在图书馆外先加工好索取号再送书入馆。在计算机管理情况下,取号过程全部由软件进行,不需要人工查表了。

在同一类图书中,著者号方式,可以把同一著者的图书聚集在一起,这是最符合常识的排列方式。而种次号是按照图书的偶然顺序排列,不如著者号那么合理。

在“号码空间”上,著者号,一种类型的著者号是一个整体号码空间,不同图书馆之间为同一个著者所取的著者号一定是相同的;而一般种次号的号码空间是每个图书馆一个独立空间。理论上也存在多个图书馆甚至全体图书馆共享一个号码空间的可能,但实际上难以做到。

根据上述说明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著者号的索取号可以适应联盟后面几年即将开展的馆际图书馆共享的局面,可以在图书馆之间进行顺畅调拨和漂流。一个图书馆的图书可以直接排列到另外一个图书馆的书架上。

2.如果一个图书馆偏好采用种次号的索取号,那么将来可能 1)不能参加上述馆际合作项目; 2)为了参加合作项目、不得不将以前的图书全部重新加工索取号和书脊标签,产生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

3.在成员馆首次加入联盟,数据进入系统的时候,也涉及到是否把原来的索取号重新加工的问题,优缺点对这部分旧书也是适用的,要引起重视。 一旦决定保留旧书的种次号方式的索取号,将面临一个连带的问题:以后的新书采用何种索取号形态?如果决定把新书和旧书存放在同一个馆藏地,势必导致新书也采用种次号来产生索取号,那么新书也将不能适应馆际调拨和漂流。

一个图书馆的排架体系采用何种方式,是涉及到图书馆馆藏布局和相关流程的大事,中心强烈建议图书馆认真评估这些因素,做出慎重决定。一旦将来要改变决定,会牵涉大量人力物力耗费,成本很高。

中心的软件dp2系统本身从技术上完全支持种次号和著者号的索取号,但这两类索取号对图书馆业务整体影响深远,不是一个单纯的软件系统问题,要从整体全面考虑。

Clone this wiki lo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