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21 lines (153 loc) · 6.74 KB

d3-infographic.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21 lines (153 loc) · 6.74 KB

D3.js 資料視覺化 Infographic

到目前為止,真的跟 jQuery 相差不大,甚至提供的 API 少了許多。不過 D3 的重頭戲在於跟資料對應的操作上,如果沒有資料,就不要用 D3 直接用 jQuery 或其他繪圖函式庫就好了。在有資料的情況下,D3 能幫忙省下的時間是相當可觀的。

接下來我們要讓資料跟畫面建立起關係:

.data

這個方法可以把資料跟 DOM 繫結在一起:

targets.data([ 1, 2, 3, 4, 5 ])

不過只是這樣還是完全沒利用到資料,還需要往下繼續用到匿名函式參數或甚至 .enter

.enter

這個方法是整個 D3 最難理解的部分之一,但因為資料個數通常不一定而且會改變,這個進場的方法還是至關重要。

d3.select('body').selectAll('div')
    .data([ 1, 2, 3, 4, 5 ])
  .enter().append('div')
    .text('內容資訊')
    // ...

乍看之下是無法簡單理解,.enter 方法會比較目前選擇器選到的元素個數,然後利用建立暫存元素 (placeholder element) 的方式把它補足到跟 data 個數一樣。

舉例來說,如果我先前 .selectAll('div') 一個都沒選到,那 .enter 會幫我建立五個 div 並加入內容資訊。如果 .selectAll('div') 已經選到了三個,那 .enter 只會建立二個 div,前面三個就不會有內容資訊。這樣看來 .enter 負責處理的就是資料進場的方式。

這邊的縮排引用官方文件上讓 .enter 往左移的排版,有利於思考正在操作的東西是什麼

.enter 的相反也有 .exit 負責處理比資料多的元素,多出來的可選擇用 .remove,或甚至加上動畫讓它消滅。

targets.exit()
  .remove()

讓匿名函式作為參數

用匿名函式作為設值類方法的參數堪稱 Data-Driven 的靈魂,作為參數的函式會接收 data 跟 index 兩個參數:

function(data, index) { ... }

也就是你可以利用先前用 .data 放進來的每一筆資料跟他的順序,來佈置你的畫面。

targets.data([ 1, 2, 3, 4, 5 ])
       .enter()
       .style('opacity', function(data, index) {
         return data / 5;
       })

這樣就可以對 5 個元素設定 0.2、0.4、0.6、0.8、1.0 的透明度

一次設定 SVG line 的 x1、y1、x2、y2:

d3.select('line')
    .attr({
      'x1': function(d, i) { return 0; },
      'y1': function(d, i) { return 0; },
      'x2': function(d, i) { return i * WIDTH; },
      'y2': function(d, i) { return i * HEIGHT; }
    });

習慣後用縮寫 d, i 當作參數並不降低可讀性,而且是常見的做法 (包括官網)。

.each

類似 jQuery 的 .each,不過他丟進來的是一筆 data,不是 DOM element,而且順序不同,必須小心混淆。而 D3 則可以用 this 取到現在的 DOM element。

// D3
targets.each(function(data, index) {
  // ..this 是現在的 DOM element
  d3.select(this)
      .attr('name1', 'value1')
        .attr('name2', 'value2')

   // .. 做任何你想做的
})
// jQuery
targets.each(function(index, element) {
  // ..傳進來的是 DOM element 而且順序不同
})

過場轉移 Transition

如果畫面的改變是瞬間完成的,會令人感覺到缺乏順暢與互動感。在這方面 D3 有 .transition 這個方法來讓畫面的改變變的平滑。只要再調整樣式前加上 .transition() 即可:

d3.select('body').transition()
    .style('background-color', 'black')

這樣背景的顏色就會漸漸的從現在的顏色變為黑色。

.duration

設定轉場的時間間隔,設定的時間越久動畫的速度則越慢,單位為毫秒:

d3.selectAll('circle').transition()
    .duration(750)
    .attr('r', function(d) { return Math.sqrt(d * scale); })

.delay

延遲動畫開始的時間,可以很簡單配合匿名函式做出有層次的漸變:

d3.selectAll('circle').transition()
    .duration(750)
    .delay(function(d, i) { return i * 10; })
    .attr('r', function(d) { return Math.sqrt(d * scale); })

每一個圓形會因為順序,各自開始的時間有 10 毫秒的間隔。

事件 Event

過場轉移跟事件就是在 Web 上做資訊圖表比靜態的圖表優異的地方,根據使用者滑鼠的移動,網頁可以給予使用者他想關注的資訊並進行互動。例如:對想吸引目光的物件做變色、跳出更詳細的內容等等。

事件監聽器

在 D3,要監聽事件一樣是使用常見的 .on 方法,

tagets.on('click', function() {
  // ...
})

要針對事件做 DOM 的操作,一樣可以沿用之前的方法利用匿名函式的參數。舉例來說,要讓滑鼠經過的元素變色的話:

// 假設 data 長這樣
// [
//   {
//      color : '#ffebbb'
//      ...
//   },
//   ...
// ]

tagets.on('mouseover', function(d, i) {
  d3.select(this)
      .style({
        'color': d.color,
        'background-color': 'black'
      })
})

可以根據資料更細節的資訊來決定最適合的顏色。

抓滑鼠相對位置

雖然不是事件的一部分,但常在這用到所以一便提及,用 d3.mouse(node) 可以抓到滑鼠跟某個文件節點的相對位置。

node 則可用 .node 方法拿到:

d3.mouse(target.node())

有了相對位置又可以加入邏輯進行畫面的調整了。

版型 Layout

D3 有一些內建的版型,他的特點是會有一個資料轉換函式,例如圓餅圖有 d3.layout.pie,把資料經過函式轉換後再用 .data 繫結上去,就會多了一些其他的資料讓你可以畫出對應的版型

.data(d3.layout.pie(dataset))

接著匿名函式的 data 參數就會多了一些資料。剩餘如何畫出圓餅需要一些 SVG path 的相關知識,這邊就不詳述。

比較有特色的版型還有重力圖 (Force Layout) 等等。

完整的版型清單可以看這裡

其他功能

  • 軸線
  • 尺度
  • 顏色
  • 數學
  • 讀取不同檔案格式
  • 地理資訊
  • 地圖投影

各種周邊

D3 提供了繪圖的方法,但並不提供繪圖細節。所以有相當多的開發者會多做一層封裝,讓重用跟模組化變得相對簡單,而目前基於 D3 開發的函式庫大部分都屬於這類,例如下面這些:

備註

這篇文章撰寫當下官方最新的穩定版本為 3.5.3

如果發現內容有誤,歡迎討論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