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92
/
text.txt
19 lines (10 loc) · 6.58 KB
/
text.t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六四事件,又称六四天安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中国共产党起初称之为反革命暴乱,在江朱时期和胡温时期改称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6][7]或1989年政治风波[8][9][10],2019年又将政治风波和反革命暴乱两个称呼并列重提[11],广义上指八九民运,是自1989年4月开始,由中国高校学生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发起,持续近两个月的全国示威运动[12][13];狭义上又指六四清场,即1989年6月3日晚间至6月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人民警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对示威集会进行的武力清场行动。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许多北京大学生与市民便在天安门广场举办悼念活动[14]。在部分大学生主导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动转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货膨胀、处理失业问题、解决官员贪腐、政府问责、新闻自由、民主政治与结社自由等[15][16][17]。期间最多有一百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示威[18]。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与示威群众展开谈判达成和解[19]。
在5月中旬,学生发起绝食行动,促使中国各地四百多个城市陆续集结抗议,表态支持[20]。一连串游行后,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及国务院总理李鹏为首的强硬派决定以武力解决示威,中顾委主任陈云、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保守派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21]。5月20日,李鹏代表国务院宣布北京市实施戒严[22][23],中共中央军委调动解放军三十万兵力前往北京[20]。最终解放军在6月3日晚至6月4日凌晨实施清场并控制了天安门广场。由于中国官方拒绝提供更多事件资料,导致数据模糊且出现多种版本,单是死亡人数的估计便从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24]。
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政治风波采取了果断措施”[25],进行了大规模逮捕示威民众和支持者,并镇压其他地区进行的抗议活动;同时严格控制国内新闻媒体对事件之报导,并禁止外国记者将相关照片和采访影像发送至国外。国际社会则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武力驱离示威群众,许多西方国家亦一度实施经济制裁,并至今实行武器禁运[16]。
六四事件导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被免去所有职务[26],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启立在内,许多同情抗议活动的中共官员也被降级或免职,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被提拔为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第三代领导核心[27]。许多参与八九民运的人士则流亡海外,并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国大陆[28]。这次风波后,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开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才重新恢复;原先在1980年代逐渐开放的人权、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暂止进行[29][30]。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称其为“动乱”,后谴责为“反革命暴乱”。至今六四事件在中国大陆仍为敏感话题被严格限制讨论或悼念[31],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仍有许多人主张转型正义[32][33]。
六四事件又被称作六四天安门事件[34][35]、八九民运或是八九学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36],欧美国家则以天安门广场抗议(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或天安门广场大屠杀(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称呼这次事件[37]。
此为1989年于北京市发起的抗议活动,经常被称呼为“六四事件”,有时候会直接简称“六四”。抗议的命名依据,一方面是要和过去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重要活动有一致的命名习惯,包括1919年的五四运动、1976年的四五运动等;另一方面“六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天安门广场、要求抗议群众撤离的日子,尽管军队在6月3日晚上便执行清场任务。当描述事件发展过程,通常会用“八九民运”、“八九学运”等称呼,亦有人使用“六四运动”描述整起示威活动。批评中国政府镇压抗议事件时,中国大陆以外的中文地区则将事件称作“六四镇压”或“六四屠杀”[38]。
在中国境内,上述名称皆于搜索引擎或公开论坛上被列为“敏感词”。为了要绕过网络审查,互联网上出现许多形容六四事件的替代称呼[39],包括有“5月35日”、“VIIV”(“6”和“4”的罗马数字写法)和“8平方”(82 = 64)等[32][40]、“农历五月初一”(1989年6月4日为农历已巳年五月初一,这个表述一般情况很难被认为是六四的意思),对于“1989年”,则用“民国78年”、“平成元年”等字眼规避审查。随着上述字词在中国网站上传播甚广,现在中国境内的多数网站也将这些视为自我审查词汇。又如,在QQ中输入“六四事件”会显示“敏感词汇”,在百度中搜索“六四事件”则直接显示“四五运动”(与六四事件同为天安门事件),在百度贴吧里面搜索“六四事件”“5月35日”“8平方事件”“VIIV事件”都会显示“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关结果不予展现”。而自198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用数个名称指称六四事件,并借由修改事件称呼的方式,逐渐降低事件对往后社会大众的影响[33]。在事件刚发生之际,中国政府将其命名为“动乱”,后升级为“反革命暴乱”,事件结束后以“六四风波”指称。最后政府将当天的冲突全部改成更为中立的名称,也就是今日持续使用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这类短语[33][41]。
西方世界在描述一系列事件经过时,经常使用“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英语: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of 1989)或“天安门镇压”(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1990年代时西方新闻媒体经常使用“天安门大屠杀”(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这类字词[42],但在近年的相关报导中则逐渐减少[21]。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暴力冲突并非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而是在北京城西的木樨地[21]。不过“天安门广场抗议”或是“天安门事件”等字词,容易让人误以为整个示威活动只发生在北京市,然而当时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出现相关的抗议活动[21]。
引用自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85%AD%E5%9B%9B%E4%BA%8B%E4%BB%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