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03 lines (47 loc) · 10.1 KB

20190225-转发《心声社区每周信息摘要》.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03 lines (47 loc) · 10.1 KB

总 裁 办 电 子 邮 件

电邮其他【2019】024号 签发人:任正非

转发《心声社区每周信息摘要》

(2019年2月16日至2月23日)

按:百花齐放,允许争鸣。

一、总裁办电邮《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任总在无线大会上的讲话》:跟帖围绕无线如何做到绝对领先、无线接入和有线接入的技术比较和适用场景以及管理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1、无线如何做到绝对领先

1)5G未来每比特成本降低的空间为我们持续领先提供了条件。

5G标准的第一版本在2018年冻结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5G在面向家庭市场和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价值是可预期的。通过大带宽和多天线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极大地降低每比特的成本。从现在看来,5G相对于4G,每比特成本降低10倍已经是可达成的目标,如果我们能进一步降低每比特成本到30倍、50倍甚至100倍,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拉开跟对手的差距,实现持续领先,这些目标看起来很高,但是从技术分析来看,也是有可能达成的,这说明5G未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为我们持续的领先提供了条件。

2)基站平台

要与2012Lab和海思团队一起,吸引全球的优秀智力资源,投入到基站平台最需要的技术领域,不断积累,构建持续领先的基础:N、N+1、N+2平台和技术三代规划已经证明是有效的规划方法,对于基站平台来说,就是要围绕基站的核心部件——功放/滤波器/天线,压强投入在电路架构/算法和材料以及底层软件上,优化基站设备的带宽、效率、体积、重量和各种性能指标。

3)微波

①在5G微波规模发货的产品上,持续实现延长线创新,拉开和对手的性价比差距。微波是做管道生意的,对客户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助客户快速建网,低成本建网。带宽翻倍,成本不变,带宽不变,成本减半,围绕站点极简,用创新的技术给客户创造价值就是微波的生存理由,就是微波产业的摩尔定律。去年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有成功,也有坎坷,今年和未来两年要持续发力,让客户深刻感知到华为微波的不可替代,最近2-3年要实现产品性价比绝对领先,市场份额绝对领先。这条路我们要跑得越来越快,把对手坚决甩开。

②利用组织整合机会,利用公司在5G上的深厚积累,下决心解决微波产业一些被人诟病的世界性难题,比如天线人工对调的高成本和长周期,点对点系统的低部署效率和高频谱成本。解决这些世界性问题需要将颠覆式的创新技术引入微波产业。我们已经开始加速相关产品的部署和投入,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小厂家无法与我们竞争。但我们也深刻认知到改变这个几十年的老产业的困难和复杂性,这是一次非常困难的突破,在产业标准推动上的难度甚至高于产品本身,需要SPDT坚定决心,全盘布局。

③系统的布局规划。微波产业规模小,但技术和产业链的复杂性非常高,在当前的形势下,首先,主管要投入实战,不夸夸其谈,不吹牛。在业务连续性、现有产品持续创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方面要能够独当一面;其次,我们要尊重技术,尊重科学,微波天线突破技术是我们的几个小伙子和一个博士实现的。不能主管吹了牛,把所有压力都不讲道理地转嫁给基层的兄弟们,一定是大家互相沟通,互相PK,团结拼搏,可以多拍桌子,但我们目标一致。

4)光传送

坚定“以技术投入驱动、牵引产品发展”的思路:

①坚定全光交换研究投入,通过光电融合,降低网络容量增长对电交换容量的诉求,长期将光、电两层网络结构演进为一层网络架构,简化网络。

②加大基础研究,特别是算法和光器件投入,通过单波提速、SuperChannle以及扩展频谱利用等多种手段,持续实现高速传送距离不变,单纤容量每2~3年翻番,做到绝对领先。

③数字化光网,简化交付、维护,实现网络自动化。

2、无线接入和有线接入的技术比较和适用场景

观点1:从家庭和个人用户接入网络的第一跳界面看,无线接入和有线接入首先是竞争关系,无线产品线应该致力于让无线接入成为唯一选择。固定接入产品线应致力于持续扩大固定接入的业务优势,更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客户TCO,保持发展。

观点2:无线不会取代有线,宽带接入仍有市场空间。

1)就问一个问题,随着带宽继续增加,无线的频谱就这么多,基站是不是要向过去三十年的方向继续裂化下移?下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房间才是终点(比如是6G/7G时代)。那么这种情况下,无线基站的回传用什么?微波还是光纤?而反观固定接入加WIFI6组合,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由于WIFI6充分借鉴了无线OFDMA加MU-MIMO的优点,在室内做到多空间流,提高总带宽,而且通过频分解决了多终端的带宽差异带来的效率问题,才是最终解决之道。举例:有2个朋友,每个人家里的WIFI AP联了100多个WIFI设备,这种情况,想知道无线覆盖家庭接入的时候,咋解?

2)家庭宽带需要多场景多技术解决方案,围绕最佳体验的光纤有线宽带接入是必由之路。

①从产业规模看,诞生于上世纪末的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已经超过20年,至今产业发展高度活跃,可谓方兴未艾;

②从业务战略看,全球运营商普遍将光纤有线宽带接入,作为增强用户粘性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战略;

③从宽带应用看,光纤有线宽带接入是4K/8K/VR等家庭宽带业务发展的关键;

④从技术发展看,光纤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为运营商发展超千兆业务提供了长期演进保证。

3)在固定接入领域, FTTx依然是主流的家庭接入方式,光纤的带宽与稳定性始终比无线好,但前提是固定接入一定要解决好如下问题,同时借鉴无线接入的一些经验:

①进一步加强算法和器件等基础研究的投入,突破光技术,通过网络架构创新实现FTTx解决方案建设成本大幅下降,实现FTTx网络在投资回报、体验上优于无线家庭接入,并推动固定接入技术快速演进,重新建立局端与终端粘性;

②围绕8K、VR等新业务进行创新,提升体验;

③借鉴无线接入的经验,做好与无线接入协同;

④解决好PON网络和家庭WIFI的管理与自动化运维,简化管理、简化运维。

3、接口问题

1)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的终端首先要实现简单、快速、安全联接自己的网络,在用户速度和体验的产业节奏上,是匹配得最好,性能最快最好体验的联接”。因为产品和系统之间都是标准接口,应该做到各个产品都符合标准且性能最佳,而不应该对网络供应商(比如华为)敏感。那样可能更会导致一些TRUST&MONOPOLY之类的问题。且这种敏感,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产品后门、厂家后门。如果说是我们网络产品、终端产品在协议版本支持能力、在feature创新等方面引领潮流(一定是标准的),做到整体性能更好。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在网络云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模块与模块之间有很多的框架或者接口,比如NFVI和VNF之间,VNF和VNFM之间,以及VNF和VNFD描述之间等。因为我们工程化能力很好,在参考业界一些开源组件的实现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就直接用私有接口的方式改了,然后就封闭起来,接口来源于业界而不开放,在业界看来可能就是华为有很多的私有东西、封闭的东西、后门的东西。我们本来被背负了原罪,再加上给别人感觉我们使用开源就是一个黑洞,只吸收光而不交互光,就更加难以说明自己。

我们在实现工程过程中解决前期标准讨论不合适的地方,后续需要更多贡献到开源或者申请专利后贡献到开源,形成新的有利于我们的标准,让别人追着我们的脚步走。核心能力是封闭的,对接的接口是开放的、可见的,形成有利的生态环境。

4、管理问题

1)试图用管理解决一切问题,忽视了专业和技术,导致管理复杂。无论再先进的管理,再先进的架构和设计,最后都需要在产品的代码和单板中实现,而真正开发代码的是大量低层级的码农、外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质量,就只能在外面叠加大量的评审和管理动作,导致管理越来越复杂。从业界企业看,研发的管理者都是技术和专业管理者,自己懂技术和专业,稍加一些带来团队的能力即可,而我们太多偏重管人的管理者。

2)过度强调轮岗和海外经验的要求、过于短期的考核和激励牵引,导致产业Leader重经营、轻产品经理文化。

3)在减少组织层级、决策和权力下沉中,避免换汤不换药。管理者对权力和地位过于关注,SPDT Leader原来是产业总经理,觉得还不够,非要叫总裁,既然是总裁了,对权力的欲望也就来了。如果只是对外也还好,内部一堆总裁,这个总,那个总,官本位思想太重了。

二、员工发帖《华为如何铲除平庸》引发关注和讨论,点击4万余次,跟帖300余条。帖子指出:要让战场帮我们鉴定平庸而非纯主官评价,“传话筒型”的干部、“挂名的”伪专家等都应该是重点识别对象,最终将所有组织和员工导向到“多打粮食,增加土壤肥力”的经营主线上。

员工沟通部心声社区项目组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