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refactor

title date categories tags
代码的坏味道和重构
2018-10-13 22:48
design
refactor
design
refactor
code-smell

代码的坏味道和重构

📓 本文已归档到:「blog

第一次读《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时,我曾整理过一个简单的笔记。最近,因为参与一个重构项目,再一次温习了《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过程中,萌发了认真总结、整理重构方法的冲动,于是有了这系列文字。

代码的坏味道还有几篇没有完稿,后面我会陆续补充。。。

症与药

对代码的坏味道的思考

“有病要早治,不要放弃治疗”。多么朴素的道理 ,人人都懂。

病,就是不健康。

人有病,可以通过打针、吃药、做手术来进行治疗。

如果把代码的坏味道(代码质量问题)比作病症,那么重构就是治疗代码的坏味道的药。

个人认为,在重构这件事上,也可以应用治病的道理:

  • 防病于未然。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医扁鹊,曾经有个很著名的医学主张:防病于未然。 我觉得这个道理应用于软件代码的重构亦然。编程前要有合理的设计、编程时要有良好的编程风格,尽量减少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了解代码的坏味道,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作用是:指导我们在编程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规避这些问题。

  • 小病不医,易得大病。 —— 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改,代码质量自然容易进入良性循环;反之,亦然。要重视积累的力量,别总以为代码出现点小问题,那都不是事儿。

  • 对症下药。 —— 程序出现了问题,要分析出问题的根本,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重构方案。大家都知道吃错药的后果,同样的,瞎改还不如不改

  • 忌猛药 —— 医病用猛药容易产生副作用。换一句俗语: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重构如果大刀阔斧的干,那你就要有随时可能扑街的心理准备。推倒重来不是重构,而是重写。重构应该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过程。当你发现重写代码比重构代码更简单,往往说明你早就该重构了。

重构的原则

前面把代码质量问题比作病症,而把重构比作药。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一下重构的原则。

何谓重构(What)

重构(Refactoring) 的常见定义是:不改变软件系统外部行为的前提下,改善它的内部结构。

个人觉得这个定义有点生涩。不妨理解为:重构是给代码治病的行为。而代码有病是指代码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可复用性、可维护性)和性能有问题。

重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代码的质量和性能

注:功能不全或者不正确,那是残疾代码。就像治病治不了残疾,重构也解决不了功能问题。

为何重构(Why)

翻翻书,上网搜一下,谈到重构的理由大体相同:

  • 重构改进软件设计
  • 重构使软件更容易理解
  • 重构帮助找到 bug
  • 重构提高编程速度

总之就是,重构可以提高代码质量

何时重构(When)

关于何时重构,我先引用一下 重构并非难在如何做,而是难在何时开始做 一文的观点。

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公司来说,停止业务开发,专门来做重构项目,从来就不是一个可接受的选项,“边开飞机边换引擎”才是这种公司想要的。

我们不妨来衡量一下重构的成本和收益。

  • 重构的成本

    重构是有成本的,费时费力(时间、人力)不说,还有可能会使本来正常运行的程序出错。所以,很多人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得过且过。

    还有一种成本:重构使用较新且较为复杂的技术,学习曲线不平滑,团队成员技术切换困难,短期内开发效率可能不升反降。

    但是,如果一直放任代码腐朽下去,技术债务会越来越沉重。当代码最终快要跑不动时,架构师们往往还是不得不使用激进的手段来治疗代码的顽疾。但是,这个过程通常都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有着很高的失败风险。

  • 重构的收益

    重构的收益是提高代码的质量和性能,并提高未来的开发效率。但是,应当看到,重构往往并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实际的效益,或者很难直观看出效益。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比效益更重要。换句话说,没有实际效益的事,通常也没有价值。很多领导,尤其是非技术方向的领导,并不关心你应用了什么新技术,让代码变得多么优雅等等。

  • 重构的合适时机

    从以上来看,重构实在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于是,很多人屈服于万恶的 KPI 和要命的 deadline,一边吐槽着以前的代码是垃圾,一边自己也在造垃圾。

    但是,**重构本应该是个渐进式的过程,不是只有伤筋动骨的改造才叫重构。**如果非要等到代码已经烂到病入膏肓,再使用激进方式来重构,那必然是困难重重,风险极高。

    《重构》书中提到的重构时机应该在添加功能、修复功能、审查代码时,不建议专门抽出时间专门做重构项目。

    我认为,其思想就是指:重构应该是在开发过程中实时的、渐进的演化过程。

  • 重构的不恰当时机

    但是,这里我也要强调一下:不是所有软件开发过程都一定要重构。

    较能凸显重构价值的场景是:代码规模较大、生命周期还较长、承担了较多责任、有一个较大(且较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团队在其上工作的单一代码库。

    与之相反,有一些场景的重构价值就很小:

    • 代码库生命周期快要走到尾声,开发逐渐减少,以维护为主。
    • 代码库当前版本马上要发布了,这时重构无疑是给自己找麻烦。
    • 重构代价过于沉重:重构后功能的正确性、稳定性难以保障;技术过于超前,团队成员技术迁移难度太大。

如何重构(How)

重构行为在我看来,也是可以分层级的。由高到低,越高层级难度越大:

  • 服务、数据库 现代软件往往业务复杂、庞大。使用微服务、数据迁移来拆分业务,降低业务复杂度成为了主流。但是,这些技术的测试、部署复杂,技术难度很高。

  • 组件、模块、框架 组件、模块、框架的重构,主要是针对代码的设计问题。解决的是代码的整体结构问题。需要对框架、设计模式、分布式、并发等等有足够的了解。

  • 类、接口、函数、字段 《重构》一书提到了**“代码的坏味道”**以及相关的重构方法。这些都是对类、接口、函数、字段级别代码的重构手段。由于这一级别的重构方法较为简单,所以可操作性较强。具体细节可以阅读《代码的坏味道》篇章。

前两种层级的重构已经涉及到架构层面,影响较大,难度较高,如果功力不够不要轻易变动。由于这两个层级涉及领域较广,这里不做论述。

此处为分割线。下面是代码的坏味道系列。。。

代码的坏味道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中介绍了 22 种代码的坏味道以及重构手法。这些坏味道可以进一步归类。我总觉得将事物分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所以本系列将坏味道按照特性分类,然后逐一讲解。

代码坏味道之代码臃肿

代码臃肿(Bloated)这组坏味道意味着:代码中的类、函数、字段没有经过合理的组织,只是简单的堆砌起来。这一类型的问题通常在代码的初期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代码规模的增长而逐渐积累(特别是当没有人努力去根除它们时)。

代码坏味道之滥用面向对象

滥用面向对象(Object-Orientation Abusers)这组坏味道意味着:代码部分或完全地违背了面向对象编程原则。

代码坏味道之变革的障碍

变革的障碍(Change Preventers)这组坏味道意味着:当你需要改变一处代码时,却发现不得不改变其他的地方。这使得程序开发变得复杂、代价高昂。

代码坏味道之非必要的

非必要的(Dispensables)这组坏味道意味着:这样的代码可有可无,它的存在反而影响整体代码的整洁和可读性。

代码坏味道之耦合

耦合(Couplers)这组坏味道意味着:不同类之间过度耦合。

扩展阅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