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继续往深里面看 postSingleEvent() 方法,他每次处理一个从队列中取出来的事件,这里做了一个区分,是否支持继承,这个值默认是 true,支持继承时,如果对当前事件的父类、接口对应的事件感兴趣,那么他也可以处理该事件。例如当前要处理 A 事件,A 继承自 B,同时实现 C 接口,能处理 B,C 事件的订阅者将也会参与处理此 A 事件。
EventBus
是基于观察者模式的发布/订阅事件总线,它让组件间的通信变得更加简单。类似广播系统,不过EventBus
所有的订阅和发送都是在内存层面的,使用起来远比广播简单,也更容易管理。先说明在事件总线中的几个关键词:
订阅事件注册
当希望接受到事件时,需要在
onCreate()
执行register()
方法,在注册方法中会检索当前类中声明的接受事件的方法,并将他们注册到对应的映射中。内存中存储的数据结构有如下几个:
查找订阅方法列表
当执行
register()
方法时,会借助SubscriberMethodFinder
类从注册的对象的Class
中查找。因为我们不考虑索引的情况,最终查找方法都会走到方法
findUsingReflectionInSingleClass
,内部的原理相对简单,遍历该类的所有方法,找到共有的、只有一个参数、且带有@Subscribe
注解的方法,存储到列表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每次都会向上查找当前类的父类,知道到达
java
内置的类中,这就意味着,父类中声明的订阅方法,在子类实例中也会接收到。查找的结果最终会生成一个SubscriberMethod
的列表,这个类中存储了订阅方法的全部信息,数据结构如下:订阅到映射中
订阅的过程就是根据订阅者
Subscriber
及该订阅者的某个处理事件的方法SubscriberMethod
来生成Subscription
并且存储到映射当中。取消注册
由于事件总线的机制基于内存实现,所有的订阅都会存储在内存中,因此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取消注册,来释放占用的内存空间。
当取消注册时:
订阅者-List<关注事件>
的映射快速的获取到,当前订阅者感兴趣的事件列表。事件-List<订阅>
的映射中,删除所有的订阅。订阅者-List<关注事件>
删除,完成取消订阅的过程。获取当前订阅者关注的全部事件,遍历取消注册。
发送事件
当需要发送事件使用
EventBus
的post()
方法。借助
ThreadLocal
每个线程单独维护一个、且仅一个PostingThreadState
对象,这个对象的数据结构如下, 内部存储了当前发送事件状态的的一些关键信息。获取本线程的 PostingThreadState 对象,进行初始化,并开始轮询处理队列中的事件。
继续往深里面看
postSingleEvent()
方法,他每次处理一个从队列中取出来的事件,这里做了一个区分,是否支持继承,这个值默认是true
,支持继承时,如果对当前事件的父类、接口对应的事件感兴趣,那么他也可以处理该事件。例如当前要处理 A 事件,A 继承自 B,同时实现 C 接口,能处理 B,C 事件的订阅者将也会参与处理此 A 事件。事件订阅者排队处理
接下来会走
postSingleEventForEventType()
方法,这个方法负责找到对这个事件感兴趣的 订阅 Subscription 列表,Subscription
里面包含了订阅者、处理对应事件的方法等信息。拿到列表之后便循环将事件给列表中的订阅依次处理,在之前注册时,是有一个优先级别的,优先级高的将会先获得处理事件的权利。
优先级别较高的处理者可以停止事件的传递,只需要抛出一个异常,被
finally
块捕捉后,就会中断轮询,从而终止事件的传递。分发线程处理者执行
处理事件的最后一步,是
postToSubscription()
他负责将事件的处理分发到不同的线程队列中,在添加订阅注解@Subscribe
时可以指定threadMode
,这极大的方便了我们在事件传递后切换不同线程处理事件,例如我们常常要在子线程处理数据,而通知主线程更新UI
,使用EventBus
只需要指定@Subscribe(threadMode=ThreadMode.Main)
则在处理事件时所有操作在内部便被切换到了主线程,真正做到了对线程切换的无感知。分为了如下几种类型:
POSTING
发送线程,或者说是当前线程更贴切一些,在其他类库中通常叫Immediate
, 也就是不用切换线程。MAIN
主线程,不解释。BACKGROUND
后台线程,如果发送线程是主线程,则开辟新的线程执行,否则将在当前线程执行。ASYNC
异步线程,无论怎样,总是开启新的子线程去执行。这里就要看一下几个处理者
HandlerPoster
/BackgroundPoster
/AsyncPoster
实现原理大致相同,内部维护一个队列,不停的把里面的事件取出来处理。HandlerPoster
是基于Handler
实现对队列的轮询。BackgroundPoster
则是用死循环来做的,谁让人家有自己的线程呢。AsyncPoster
就更富了,根本不轮询,每次都是一个新的线程。最终调用的
invokeSubscriber()
很简单就是利用反射调一下对应的method
粘滞事件的实现
我把
Sticky Event
翻译成 粘滞事件 不知道对不对,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处理事件是总是要先注册再发送事件,根本原因在于当一个事件发出时,他的生命周期很短,所有对他感兴趣的订阅者处理完了之后他就被抛弃了,后面的订阅者再感兴趣也没用,因为早就被清理啦。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延长事件的生命周期,即使大家都不理他了,他也能顽强的活着,万一后面还有人对他感兴趣呢。所以实现的原理也就很明了了,找个列表把它全部存起来,除非你手动给删除,否则就 粘不拉几 的附着在你的内存里,等着他的真命天子出现。
还要提供一个渠道,让新加入进来的订阅者能够察觉到这里有粘滞事件的存在,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处理它。这个时机就是注册时,当一个订阅者被添加到注册表中时,此时如果存在粘滞事件,用当前订阅者感兴趣的事件为
key
获取存在的粘滞事件,如果有感兴趣的就临幸一下。于是可以完善一下之前未说完的register()
方法:接下来的
checkPostStickyEventToSubscription()
就会调用前面已经说过的postToSubscription()
方法,开始发送到不同的线程中执行,这部分和普通的事件是一样的啦。理解事件的继承
粘滞事件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关于事件继承的检索,在上一节也出现了一次,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异同之处。
举个例子,设定下场景,我们现在有事件基类
BaseEvent
和一个事件子类ImplEvent
是继承关系。第一种场景,发送普通事件,我发送了一个
ImplEvent
,因为我发的是个子类事件,也就是说所有声明关注BaseEvent
的订阅者也都可以将当前事件作为入参,所以向上检索对ImplEvent
父类、父接口感兴趣的订阅者去执行。第二个场景,发送粘滞事件,发送一个
BaseEvent
的粘滞事件,因为是在注册时触发执行,那么说明当前订阅者对BaseEvent
感兴趣,既然他的入参是父类事件,那么子类事件也同样可以作为他的处理事件方法的入参,于是检索所有粘滞事件找到所有BaseEvent
的子类事件都交给当前订阅者处理。Weex 事件机制
在
Weex
中有一个BroadcastChannel
的API
用来实现页面间的通信,在原生部分使用WebSocketModule
实现,不过经过实验发现,注册和发送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在取消注册这块做的有漏洞,出现多次页面销毁但是无法取消对事件监听的情况(可能是当时尝试的时候版本低一些),主要是因为module
的生命周期没能和weex
页面实例更好的绑定起来,而且它是基于W3C
的标准设计的,也没有实现类似粘滞事件这种功能的支持。最后决定根据事件总线的机制来尝试实现页面之间的通信,在
Weex
中有一个 页面内 通信的接口,他是native
和weex
通信的通道,可以用一个key
作为标示符,触发当前weex
页面中对key
事件感兴趣的的方法,关于weex
相关的内容这里不细说。实现原理类似
EventBus
,不过因为基于weex
就没那么复杂,同样需要维护一个注册表,相对于EventBus
要对订阅者强引用持有,这里使用了每个weex
页面唯一的instanceId
作为标记,存储这个标记而不是存储真正的WXSDKInstance
对象,避免内存泄漏。注册,当
weex
那边发起注册时,拿到对应的instanceId
存储到映射中。发送事件时,根据事件的
key
拿到对他关注的订阅者的instanceId
列表,循环从weex sdk
中取出真正的WXSDKInstance
对象,再利用页面内通信的API
将事件发送给指定页面,达到页面间通信的目的。当页面销毁时,同时自动取消注册,释放内存和避免不必要的事件触发
最后,目前只是一个简单的实现,能够基本实现页面间通信的需求,不过还需要更多地调研和其他端同学的配合,相信会越来越完善。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